杜甫诗(杜甫诗以什么为主)
杜甫一生创作了3000多首诗,流传下来的有1400多首。
杜甫被尊为“诗圣”, 全唐诗收其诗1445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一)《秋兴八首(其一)》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4.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二)《咏怀古迹(其三)》
1.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3.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三)《登高》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谢邀!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坎坷,小年游历吴越齐赵各国,成年后应举科考,几试不第,官场不得志。“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开始流转各地。杜甫耳闻目赌了社会的黑暗,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写出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吏》、《三别》,被后人称为“史诗”。
杜甫的诗歌有以下特点:
1.内容方面:社会现实与个人生话相结合。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厚的时事气息。
2.艺木方面:语言精炼,善于概括,抓主要矛盾,具有波澜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方法。
一首史诗《石豪吏》,足见“诗圣”之伟大:
暮投石豪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家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图片来源网络)
杜甫诗歌特点如下
1、取材方面
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
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
2、思想方面
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
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3、手法方面
杜诗善写人物对话和独白,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杜诗也善于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寄情于景。杜诗叙事注重客观描述,让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而少发议论。
4、语言方面
杜甫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语言精炼,用字准确,形象生动,多姿多采,并善于运用民间口语。
5、体裁方面
杜甫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较少格律限制,便于铺叙描写的古体诗,抒情则多用近体诗。
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
6、风格方面
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表达自己爱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