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李世民txt下载_谁是李世民 全文阅读
《大唐神级小农民》作者:坐忘南山
《大唐之我真不是才子》作者:坐忘南山
《一世独尊》作者:坐忘南山
《陆少的暖婚新妻》作者:坐忘南山
《无上神帝》作者:坐忘南山
《战神狂飙》作者:坐忘南山
《绝世天骄》作者:坐忘南山
坐望南山是一名出色的小说作者,他的作品包括:《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大唐神级小农民》、《大唐之我真不是才子》、等,本本精品,字字珠玑,作者坐望南山创作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情节与文笔俱佳。
李世民版本 咏蛙
独坐井边如虎形,
柳烟树下养心精。
春来唯君先开口,
却无鱼鳖敢作声。
拓展资料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君舟民水,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重要思想和政治理念,由孔子提出,孟子发扬。
民为水君为轻出自 《全唐书》岑文本所写《大水上封事》说道: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舟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岑文本这里的民水君舟来自《荀子.王制》。
《王制》全文: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则有昭缪。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才行反时者死无赦。夫是之谓天德,是王者之政也。
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若是,名声日闻,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若是,则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和解调通,好假道人而无所凝止之,则奸言并至,尝试之说锋起。若是,则听大事烦,是又伤之也。故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职而不通,则职之所不及者必队。故法而议,职而通,无隐谋,无遗善,而百事无过,非君子莫能。故公平者,听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偏党而不经,听之辟也。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此之谓也。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人君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馀矣。”
成侯、嗣公,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
出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意思是:水能够让船浮在水上,也能够使船沉到水底,比喻百姓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
本句并不出自诗歌,而是《贞观政要·论政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战国时期荀子《荀子·王制》
原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则。
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舟覆舟”便源于荀子、魏征和唐太宗谈论君与民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故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儒家经典著作《荀子》中的名句,唐太宗李世民,经常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来教导臣子,并且在《贞观政要》中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见李世民对百姓的生死荣辱是非常重视的。那么,他为什么会如此地重视国计民生呢?当然很多人会说,他是为了争取“民心”,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正是因为他对民心的重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