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七则原文(论语七则原文拼音版)
出自高中生网。上海高三论语七则
论语七则译文 作者:佚名
论语共有篇,每篇均含有不同数量的原文,您可以具体提问一篇的原文
以下是论语第十四篇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句话意义是说,君子无论吃饭还是生活,都不追求过度、过分,把精力放在做事上面,做事的时候,要谨慎,遵守规矩,说话要恰当合适,这样表现出来就是学问好,生活规律
论语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对先贤智慧思想的高度凝练和总结,内容涵盖官场、领导能力、家庭、人际关系、礼节、学习等方面,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文】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怀居,不?以为?矣。”
??:“邦有道,危?危?;邦?道,危??孙。”
??:“有德者必有?,有?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第一则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习并经常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恨,不也是君子吗?这则论语教育了我们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宽容的品质。特别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告诉我们学了知识就要温习知识,这样学习一定会好的。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是我经常说的话。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可以学到新的东西,就可凭此当老师了。我们一定要养成预习复习的好习惯,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新的知识,这样我们也了解得,知道得。
最重要的就是第三则,第三是告诉你正确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过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千万不要只知道读书而不知道思考,这样就会迷惑不解。也不要只知道空想而不读书,就会陷入困境。所以我们不能走两个极端,既要读书,也要思考,这样才是对的。
后三则则是讲学习态度了,那就要看看我们的学习态度端不端正。端正的态度就是学好的关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提的一个问题。说明了孔文子学习好又喜欢学习,不以为向比自己成绩低的人请教看做耻辱。这种优良的学习态度真值得我学习。
这一则是表现学习态度的精华: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告诉我们,学了知识而不说出来,刻苦钻研不知道疲倦,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这些我哪一点做到了呢!孔子非常谦虚,其实这几点他都有,但是他还是说他没有做到,这是多么谦虚呀!
最后一则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几个人同行,其中必有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我们要取长补短,这样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