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芳侵古道(远芳侵古道全诗)
远芳侵古道的清是这个晴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远芳”,指远处的野草.“侵”是蔓延的意思.“晴翠”指的是阳光照在草地上,反射出一片翠绿的颜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晴空下,翠绿的野草连成一片,淹没古道,伸向远方,连接着荒凉的古城.
【出自】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5] [6]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译文2:
野草啊,铺满了高原,
一年一度,你的生命在荣枯中绵延。
野火不能把你烧死,
春风里,又是生机盎然。
你花的芳香弥漫在遥远的古道,
你叶的碧绿衬托着荒城的蓝天。
啊,就沿着这古道游子去了,
葱郁的草色突然变得黯然。
译文3: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
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极言春草的茂盛、原野的阔远及春日的和煦。“古道”、“荒城”紧扣题中“古原”,用人事的代谢与自然界的光景常新作对照,以“侵”、“接”二字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传神写照,可谓善于体物。末句卤草关合人事,远送王孙。王孙借指作者韵朋友。用春草之繁茂借喻别离之情的传统,由来已久。
“远芳”是指远处散发的香气,“侵古道”指这种香气弥漫在古老的小路上。而“晴翠接荒城”则指着蓝天白云和翠绿的山林与那座落寞的荒城相连。整句话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自然景观,也含有对历史文化的回忆与思考。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表达了他对江南美景的赞叹。
“远芳”,指远处的野草.“侵”是蔓延的意思.“晴翠”指的是阳光照在草地上,反射出一片翠绿的颜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晴空下,翠绿的野草连成一片,淹没古道,伸向远方,连接着荒凉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