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朱敦儒赏析(相见欢鉴赏朱敦儒)
朱敦儒的《相见欢》的主旨: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原诗: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释义: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城楼观看清秋时节景色。 万里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入侵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 要悲风将自己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年~1159年),两宋之际河南府洛阳(今属河南)人,字希真,号岩壑,人称洛川先生。 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释义: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释义: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扩展资料: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相见欢朱敦儒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音乐节奏划分方式。相见欢是指音乐中的主要节奏,通常由重音和强拍组成,给人以稳定和明确的感觉。而朱敦儒则是指音乐中的次要节奏,通常由轻音和弱拍组成,给人以柔和和流动的感觉。
这种节奏划分方式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既有稳定的基调又有变化的节奏,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听觉体验。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下面是划分后的节奏: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相见欢
朱敦儒(北宋)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