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词李白(清平调李白的清平调)
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清平调·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是一首3王诗,诗意思是诗人李白表达了对战乱动荡的社会的痛苦和对清平世界的向往。
诗中,李白描绘了战乱景象,描述了血流成河、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他感慨于当时的社会颠沛流离,借用岳阳楼的建筑、地理以及岳阳楼上山水的变化等寓意手法,抒发了自己对战乱时代的无奈之情等。
清平调三首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赏析:
《清平调三首》是李白在长安宫中奉旨制作,以供配乐的歌辞。
第一首赞杨贵妃如花似仙。五彩云霞般的衣裳,花儿一般的面容,勾勒出杨贵妃超俗拔群的服饰和美貌。那沾坠着露珠的牡丹,承受着春风的拂动,该是怎样的神采飘逸,似这样的花容人面恐怕只有在上天仙界才能见到。这首诗以虚写的方法,把牡丹和美人交织在一起,参差辉映,词语雅淡,构思巧妙。
第二首的起句仍是以花喻人,杨贵妃之美是无以伦比的,和这样的美人在一起,胜于楚王梦中与神女的幽会。即使是绝代佳人赵飞燕,也还得倚仗着新妆,她哪里比得上杨贵妃的天生丽质呢?这种抑扬有别的笔法确实压低了神女和飞燕,抬高了杨贵妃。
第三首是说名花和美人得到君王的宠爱,而“带笑看”写出了君王中意的神态。如此娇媚、显贵的杨玉环还有什么愁和恨?纵使她曾有过春愁、春恨,也都消释尽了。她不但“长得君王带笑看”,而且眼下她正和君王在沉香亭并肩倚阑,共赏牡丹,是何等的优雅风流!第三首诗不再写仙境和古人,而是写现实,写了杨贵妃的“倾国”色,写了君王唐玄宗,也写了他们共赏牡丹的沉香亭。
这三首诗没有一句直接写杨贵妃,但句句却是恰到好处地描绘着她。花就是人,人就是花,人面花容融为一体,同承君王的恩泽。读来只觉花光满眼,春风拂面,诗句清新,浮想联翩,迷离恍惚,充满浪漫色彩,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赏析: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此诗想象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赏析:写贵妃的受宠幸。首句写花受香露,衬托贵妃君王宠幸;二句写楚王遇神女的虚妄,衬托贵妃之沐实惠;三、四句写赵飞燕堪称绝代佳人,却靠新妆专宠,衬托贵妃的天然国色。诗人用抑扬法,抑神女与飞燕,以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首诗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