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ppt)
<<炳烛夜读>>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龄七十岁了,想要(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作为别人的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君主的啊?”
师旷回答:“我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啊!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如同早上升起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年老时喜欢学习,如同点燃蜡烛的明亮。点燃蜡烛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的好啊!”
“文”在古文里一共有10个意思:
1、用作名词,意思是: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后写作“纹”。
出处:战国·墨子《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
释义: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梓树楩树楠树樟树(梓树:文理明显细密,所以叫文梓。)
2、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华美;有文彩的。
出处:战国·佚名《冯谖客孟尝君》:“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
释义:黄金一千斤、两辆四匹马拉的彩饰车驾、齐王自佩的宝剑一把。
3、用作名词,意思是:文章。
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释义: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4、用作名词,意思是:文字。
出处: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独其文犹可识。”
释义:只有那上面刻的文字还能够认出来。
5、用作名词,意思是:非军事的,与“武”相对。
出处: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释义:文臣武将一起得到重用,皇上垂衣拱手,不必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
6、用作动词,意思是:在身上刺花纹,叫“文身”。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
释义:越人的风俗是剪断长发,身刺花纹。
7、用作名词,意思是:文化;文教。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释义:周文王殁去以后,文脉道统不就在我这里吗?
8、用作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
出处:北齐·魏收《魏书?高崇传》:“在市铜价,八十一文得铜一斤。”
释义:现在市场上铜的价格,八十一文钱一斤。
9、用作动词,意思是:修饰;掩盖。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
释义:小人的过错必然会掩盖。
10、用作名词,意思是:规定、仪式。
出处:北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释义:主持礼仪的人一定又说:“省去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那么一年里可以举行两次盛大的祭祀。”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的特点是使用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较为正式、庄重。在文言文中,有许多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的词汇和用法,需要通过学习和了解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及其现代汉语解释:
*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等。
* 哉:表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哎呀”等。
* 焉: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怎么”等。
* 夫: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不是”等。
* 其:表示指代或强调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等。
* 者:表示举例或说明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例如”、“比如”等。
* 也: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是”、“也可以”等。
* 所以:表示原因或结果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所以……”等。
* 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由于……因此……”等。
文言文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文体加工书面语言,第一个文是对语言文字进行加工,第二文是用文言写成字词句或篇章。
文的解释意思是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