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李白赏析(行路难-李白)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诗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五六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七八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最后一段“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3]
《行路难》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通过描述行走途中的艰难和困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历程的思考和对自由追求的渴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行路难》以形象生动的描写和深邃的哲理展示了李白的诗人才华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整首诗分为七个节,每个节描述了不同的旅途场景和情境,以及人们在其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诗中所描绘的山川峻岭、河流湖泊、暴雨狂风等自然景观,以及盗贼、官吏等社会现象,都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艰难险阻和世俗的困扰。
通过这些描写,李白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追求自由的渴望。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抒发了人们在行路过程中所面临的无法避免的艰难和不易。然而,他并不气馁,而是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诗的结尾两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却又被束缚的内心痛苦,同时也暗示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在表达人生的艰辛和对自由的追求上具有广泛的共鸣力。无论是古代的辛酸行旅还是现代的生活困境,人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勇气。
《行路难》展示了李白卓越的诗歌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智慧的哲理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成为李白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之一。